前言

脊椎疾病以退化性病變為主,常見有椎間盤突出、骨刺增生、椎管狹窄等。大多數患者在使用止痛藥物、肌肉鬆弛劑,以及熱敷、電療、牽引等復健治療後,肩頸疼痛、下背痛、肢體麻痛乏力等問題可以獲得良好控制。若是症狀持續,在神經功能評估與影像檢查後,診斷為椎間盤突出等脊椎疾病所造成的神經壓迫,可能須進一步採取手術治療。

脊椎手術應留意出血、感染與沾黏

以椎間盤突出手術過程中,在切除突出椎間盤的同時,必須避免神經受損,並且確實止血與預防傷口感染;而手術後則要留意神經沾黏的問題。

一位中年男性因為工作需要長期搬運重物,結果腰部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壓迫,引起左側坐骨神經痛與小腿萎縮,經過長時間的藥物與復健治療效果不佳,故接受微創手術切除突出的椎間盤,症狀明顯改善。復原後回到工作崗位,仍須負重,數年後同一位置的椎間盤再次突出導致坐骨神經痛復發,藥物復健治療後狀況未見改善,只好再次接受手術。但因為第一次手術後造成的神經沾黏,增加了第二次手術的困難度。

脊椎手術後仍需留意神經沾黏

脊椎手術為複雜的侵入性手術。開刀後在傷口癒合過程中,會逐漸產生疤痕組織沾黏神經脊膜,屬正常的生理反應。

而脊椎手術後,每個病患都會發生神經沾黏,只是輕重程度不一。如果患者術後嚴重神經沾黏,恐會牽扯與壓迫神經,再度引起肩頸疼痛、下背痛,甚至肢體麻痛不適。患者神經壓迫症狀較久、術中出血較多、或手術剝離範圍大者,手術後發生神經沾黏的機率較高。

患者術後嚴重神經沾黏恐會牽扯與壓迫神經引起肩頸疼痛下背痛肢體麻痛不適

勤練核心肌群可預防椎間盤突出

預防椎間盤突出等脊椎疾病,宜避免姿勢不良、過度曲頸或彎腰、負重等等造成脊椎負荷過大。同時維持適當體重,規律運動訓練頸肌、腹肌、背肌等核心肌群,有助於減少脊椎的負荷。